牧原集团:一米宽的猪舍 万米深的创新|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交浅言深网
2025-04-05 13:09:47
这样,人们自然认为孔子及其儒学中最为重要的是仁而不是礼了②。
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化解了实证主义的责难和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呼唤。在同时面对这些本体形态时,人们常会有无所适从之感。
即,其一,人生是短暂的,与永恒之间存在着张力。所谓反思,是指对思考本身进行再思考,即对理性本身进行再思考。对应地讲,前者可称为事实本体,后者可称为价值本体。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即,象必经由可名而走向名以定形(王弼注,第14页),经由可名之彰显而为有名。
他认为,良知本体包括三个我:一是物自身的我,是知体明觉之真我,由智的直觉以应之。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这一研究比把白马非马的问题归为混淆个别与一般进了一步。
因此,只要取消这种做法,悖论就自然消失。10亚里士多德:《工具论》分析后篇卷216: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50页。因此公孙龙用他天才的机智一下子击中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在陈述中混淆类属性与同一性的难以察觉环节,从而引起了极大的思想混乱。《经说上》则进一步对名进行了分类:名:达、类、私。
白马非马论在方法论上的重大意义,乃在于它揭示了中文陈述中同一性与类属性是容易混淆的。照理说,为了排除公孙龙悖论,一条可能的出路是严格区分类属性与同一性,从而为发现三段论准备条件。
其中关键性的一步是:形式逻辑作为推理方法的实质是什么?只有搞清楚这一点,我们才能在人类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中,从古代思想家用各种各样术语表达的思辨过程中去探讨发现逻辑的机制。三、发现三段论的必要条件之一:严格区别同一性和类属性 为什么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不用B是A而要用B表述A或B属于A这种形式?我们认为,这决不是一个语意学问题,里面蕴含着重要的概念差别。他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将数理逻辑符号引入亚里士多德体系的研究,得到了一些新颖见解。其中一个结论是:人们通常在逻辑教科书中所讲的如同上例的那种三段论:苏格拉底是人,所有苏格拉底是有死的(我们称为三段论1)并不是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模式。
类名和达名是反映一类事物共性的名,私名则是指具体事物的名称3。中国古代与亚里士多德同时代的哲学家大多具有直观外推的思想模式和万物互相关联的有机自然观,对严格区别陈述句中同一性与类属性不那么感兴趣。前三种方法都代表解决名不符实的积极态度。三段论(1)、(2)、(3)为什么不能推出新东西?关键在于,我们用属性对事物进行分类,如果三段论中B、C两类都由同一属性或同一类型属性进行定义,那么这些类的差别只是外延大小不同。
搞清楚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确切形式可以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下面的三段论(3)和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更接近一些: 如果所有人都是有死的, 并且所有希腊人都是人, (3) 那么所有希腊人必定是有死的。
而对于那些后来成为正统派的儒家思想家,他们心中只牢记着《周礼》中正名百物、明民共才的明民察物的标准,对公孙龙悖论在方法论上的意义视而不见。每一个初次接触三段论的研究者常常会感到一种困惑,类似于三段论(1)、(2)这样的推理模式究竟有什么方法论意义?当逻辑学老师一再重复一切人都有死,张三是人,所以张三有死这种逻辑推理时,人们常常不由自主地觉得,这是一种极为罗嗦的同义反复。
在今天看来,三段论居然可以用于发现原因,这几乎不可思议。对于公孙龙,白马非马悖论是为解决名不符实提出的,这和亚里士多德构造三段论的目的大相径庭。在这个推理中,人们只要知道某一类事物有某种属性,那么可以推出属于这一类的每一个别事物也必然有这种属性。卢卡西维茨指出,下面这种三段论将比较符合亚里士多德的本意57显然,大多数古代哲学家也象黑格尔那样都没有意识到把陈述中的类属性和同一性作严格区分,因而不可能实现使推理形式化、严格化。在人类思想的发展进程中,非此即彼是没有意义的。
由此我们一点也用不着奇怪,随着儒家成为正统,中国古代哲学讨论的重点回到了以政治和伦理为核心。这种推理并不是三段论。
墨家思想中具有更多的纯粹方法探讨和自然科学内容。因为历史发展并不服从排中律。
关于属性、类、同一、同类的概念思辨,风靡整个古代中国思想界。劳思光先生曾高度肯定公孙龙的这一成就,认为公孙龙此一理论乃是中国最早论及‘性质之独立于存在之论,与柏拉图所述之理念说有近似之处……就古代思想而言,乃是一重要进步。
我们把三段论中A、B、C三个辞分类角度必须不同,只有把它们整体关联起来才能推出新结论这一现象,称为整体信息加工原则。《孟子》使用非145次,当不是用的119次。使‘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为了正名,换而言之为了搞清名和实的关系,原则上不需要将陈述如此严格化,不需要对分类角度作严格区分。
类名和达名是反映一类事物共性的名,私名则是指具体事物的名称3。前三种方法都代表解决名不符实的积极态度。
他认为同有同一和同类等含义。确实,对于名实关系而言,儒家的态度是无可非议的。
到《孟子》中,是作联系动词用的比例大了,占40%。而亚里士多德构造的三段论却不是这样。
作为一个普遍的倾向,这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差别是这样微小,在逻辑上几乎是等价的。其中一个结论是:人们通常在逻辑教科书中所讲的如同上例的那种三段论:苏格拉底是人,所有苏格拉底是有死的(我们称为三段论1)并不是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模式。认识到这一点,公孙龙解决悖论的奇怪的手法就不难理解了。
公孙龙很可能就是其中之一。那么,为什么亚里士多德坚持认为,三段论可以发现事物的原因呢?这就和亚里士多德整个自然观与形而上学体系有关了。
公孙龙认为悖论就出在我们用看来是互相分离互不相容的概念去表示同一个实。找到了某一个事物属某一个类,即它在自然界应处的位置,就等于找到了终极原因。
12庞朴:《沉思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28页 13庞朴:《沉思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32-233页中一眼就可以看出。在这个推理中,人们只要知道某一类事物有某种属性,那么可以推出属于这一类的每一个别事物也必然有这种属性。